
6月16日,上饶师范学院“交叉协同创新”青年学术沙龙第2期暨朱子学研究所学术工作日第11期在艺文楼朱子文化讲坛顺利举行。朱子学研究所胡荣明博士作《浸铜要略:近世中国一个矿冶家族的故事》主旨领讲。活动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玉皞主持,并对本场学术沙龙的讨论作了总结与指导。 
讲座伊始,胡荣明博士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介绍了自己对近十来中国北宋湿法炼铜家张潜及其家族的持续关注。胡荣明博士从铁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这一化学常识出发,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代湿法炼铜技术的演进历程,肯定了张潜及其族人在这场技术演进中的历史地位。鉴于深化矿冶人群研究与认识的最大障碍矿冶史料缺失的问题,胡博士介绍了自己如何“上上下下找材料”,展开史料搜集田野调查工作的具体做法,并分享了他在民间地方文献的经历与收获。胡荣明博士从技术社会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文献背后的“可说”“不可说”的诸多故事与问题。重点探讨了张氏家族如何掌握浸铜技术并将浸铜技术纳入“一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沟通活动”,从而在实现家族自身崛起,并最终从浸铜事业中开拓出一条以科举、仕宦为依归的“离矿”之路。讲座最后,胡荣明博士认为,通过德兴张潜家族典型案例,穿透历史迷雾,为古代社会那群“没有历史的人”著史,可以为经典的“李约瑟之问”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思考。 
在与谈评议阶段,德兴市档案馆黄鹤副馆长从宋代汪藻、陆游等名人对德兴的认识出发,对宋代德兴张潜家族生活的时空背景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上饶师院历史与地理旅游学院金姝兰教授从地理时间的角度,就德兴旅游资源与矿冶文化的融合问题展开了讨论;美术与设计学院王德宝老师则从张潜家族墓志碑铭的书法艺术价值问题出发,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有益思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翟朋副教授从研究视角、问题深度广度进行点评,就如何在以小见大的基础上做出以大见小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其他老师就学术、文化宣传与服务地方关系问题,选题的确定、史料的解读和研究方法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来自我校朱子学研究所以及其他二级学院近50名青年教师与学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 撰稿/初审:胡荣明 复审:卢庆辉 终审:徐公喜 |